我們班有一個小朋友,先叫他S好了。
S很喜歡恐龍,一次我隨意的和他說了一句:你看過《星際恐龍》的動畫片嗎?我覺得挺好看的。
一個禮拜之后S興沖沖的和我說:老師我看了《星際恐龍》了。
然后我問:你現在會畫恐龍了嗎?
S自信得和我說,會!
然后隨即畫了一只恐龍給我看。
當然我要說的并不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。
同樣是S和我說:老師我不喜歡手工課?!词故呛唵蔚募糍N他最喜歡的動物,他也覺得沒什么動力。
當然S的手工課課程也是他所有課程中效果最不好的。
時間久了,我發現其實S并不是討厭做手工,而是因為他覺得手工課無法表達出他想要的效果,所以覺得很無趣。隨著上課時間的深入S動手能力也逐漸提高,有一天他突然和我說:老師,其實我現在覺得手工課也蠻有趣的。
當然我要說的并不是熟能生巧的故事。
繼續說S
有一次畫水粉,S用水粉制造除了水滴效果,使整體畫面效果很突出。我很開心的表揚了他。于是S似乎受到了鼓勵,有機會拿到水粉就會開始練習水滴效果。
到后來他已經將水滴效果熟練練習成了本能。
于是乎接下來的繪畫課程,但凡拿到了水粉顏料,他都會嘗試用水滴效果。即使我后來不斷和他說要學會變化,盡量做到每次不一樣之類。但是效果似乎微乎其微。
當然我要說的也不是讓學生展開思維,學會變化。
我要說的是:如果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,偶爾扇動幾下翅膀,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?!@就是蝴蝶效應。
我們在教學過程中,做的每一件事,說的每一句話就好像那只蝴蝶,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印象,繼而影響到他們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,最后演繹成龍卷風。
因此這一年的教學中,我認識到我們在教學是:關注細節。
207 周楊超